在漢水東岸的丘陵地帶,有一個美麗富饒的山區鄉鎮——宜城市流水鎮。她東鄰隨州,南接鐘祥,西傍漢水,北靠棗陽。可以說是標準的“一腳踏四市,雞鳴天下聞”。雖然是宜城市的一個邊遠鄉鎮,版圖面積確占瞭宜城市的四分之一還多一點,盛產“西瓜香菇加土豬,桃李梅橘和紫薯”,名副其實的地大物博,物產豐富。
流水鎮的東部鄉村,有一道傳統美味——蒸籠格子。說起這道菜,很多到過流水鎮的人,可能都品嘗過,但不一定清楚這道菜的含義,它是當地鄉親招待貴客的最高禮儀。如果你到流水鎮做客,主人傢用蒸籠格子招待你,請你一定記住,這是鄉親們最大的熱情,最高的禮儀,你是貴客!
吃蒸籠格子的季節,一般是十冬臘月和第二年的早春。食材主要有:霜打之後的甘藍型土白菜,大米磨成粉,新鮮的農傢土豬腰條肉(五花肉)和排骨,紅薯、南瓜若幹。佐料:五香麻辣之類。炊具就是木制籠格子。先將土白菜切粹,但不要切得太細,再將紅薯切成片、南瓜切成條,加入磨好的大米粉、五香麻辣佐料,拌撒均勻,擺放整齊。然後,把切好的豬肉和排骨拌上大米粉和佐料,拌勻後擺放在白菜、紅薯、南瓜上面,大柴灶鍋中加水,水面要淹沒籠格底,以防籠格子被燒壞,大火蒸一個半小時左右即可食用。
蒸籠格子是一種美食,也是一種藥膳。腰條肉(就是五花肉),肥瘦相間,具有通腸利便、養顏排毒的功效。甘藍型土白菜、紅薯、南瓜則可降低血糖、血脂,是養生保健的首選。
小時候,正值上個世紀三年自然災害後期,全國人民都勒緊褲帶建設祖國。那時候,一個在工地上拉土方的勞力,每天也隻有八兩米飯,生活苦就不用說瞭。想吃一回蒸籠格子,要等到過年。記得我六歲那年,傢裡隻喂瞭一頭豬,要殺年豬必須交統購任務,沒辦法,殺完年豬之後,上交一半豬肉做統購任務,自傢留一半。過年的時候,也就是除夕,母親做瞭蒸籠格子,鄉下是除夕中午吃團年飯。父親把蒸籠格子端上桌,我和兩個妹妹歡天喜地,手拿筷子,眼睛盯著蒸籠格子裡面的肉。母親給我和兩個妹妹,每人碗裡夾瞭兩塊肉,並告訴我們,隻能每人吃兩塊,剩下的肉要待客,而父親和母親每人隻吃瞭一塊。那場景一直縈繞著我的童年,令我難於忘懷。特別是父親和母親那充滿內疚,卻又無可奈何的目光,至今都清晰的儲存在我的記憶裡。
後來,我上學讀書瞭,才知道,當年就連毛主席都好想吃一碗紅燒肉,我也就釋懷瞭。如今,蒸籠格子已不在是過年的奢望,想吃就做。但蒸籠格子傳統上的意義,卻彌足珍貴。每當一傢人圍在桌前,吃著熱氣騰騰、濃香四溢的蒸籠格子,那溫馨、祥和、團團圓圓的氛圍,都讓人樂此不疲、吃(癡)心不改。
2020年1014日